闽粤赣特委退出虎岗后,王观澜先后任福建苏区杭武(上杭、武平)、汀连(长汀、连城)县县委书记。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与毛泽东一墙之隔
2、九个乡的党员和群众,联名写信,要求释放王观澜
1931年9月中旬,红12军打下汀州。成立了中共汀州市委,特委任命王观澜首任汀州市委书记。此时,闽西苏区与江西苏区已连成一片。随后,调王观澜到江西瑞金,参与编辑中共中央局机关刊物《斗争》。王观澜在瑞金第一次见到了毛泽东和朱德。
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的叶坪召开,王观澜负责主编《大会日刊》。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江西瑞金的叶坪乡成立后,毛泽东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任命王观澜主持筹备“红中社”和主编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并兼瑞金云集区区委委员。那时的《红色中华》编辑部既是报社,又是新闻社,简称“红中社”。《红色中华》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是党和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武器和工具。
当时,王观澜和毛泽东的住处仅一墙之隔。一向重视宣传工作的毛泽东,经常到《红色中华》编辑部去看望大家,指导工作,同王观澜促膝谈心,交换意见,两人成了知心朋友。由于“红中社”办得有声有色,毛泽东还常把一些重要客人介绍到编辑部来座谈。赵博生、董振堂等率国民党第十六路军一万多人举行了“宁都暴动”后,毛泽东曾陪同他们一起参观访问了王观澜主持的中央苏区“红中社”。
1931年12月11日,《红色中华》创刊时发行三四千份,很快就增加到了一万多份。当时的《红色中华》编辑部仅有三四名工作人员,王观澜和编辑部的同志为办好《红色中华》不辞辛劳,编辑部窗前的小油灯,经常彻夜闪亮。
1932年夏,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方针在江西中央苏区加紧推行,一场“肃反”、“肃托”的斗争开始了。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方针的误导下,肃反扩大化,一些坚持正确路线的干部,遭受“残酷斗争,无情打击”。中央局某些人以《红色中华》报道了揭露国民党飞机轰炸根据地的消息为由,向王观澜发难,污蔑他为敌人吹喇叭抬轿子,吓唬根据地人民。后来又提出王观澜在莫斯科反对王明为首的支部局,有“托派嫌疑”,主张开除他的党籍,并把他关进了中央政治保卫局。
听闻这一消息,瑞金的云集区有9个乡的基层党支部和广大农民群众,联名写信给党中央,要求释放王观澜,反对开除他的党籍。由此可见他在群众中的声誉。后来,在中央政治保卫局副局长李克农的批准下,他才恢复了自由。
这时候,中央苏区领导层在斗争方针上出现的分歧越来越突出,而当时居于党内最高领导地位的博古等人,坚持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方针,排斥毛泽东的领导。
王观澜站在毛泽东一边,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此举引起了坚持“左”倾错误的领导人的不满,他们不顾党员和基层组织的强烈反对,在1933年1月,强令开除了王观澜的党籍,并撤销了其《红色中华》总编辑的职务。
对这一强加在自己身上的错误决定,王观澜始终予以抵制,坚持不在处理意见上签字。毛泽东将王观澜留在中央政府土地部担任秘书工作。后来,毛泽东用中央政府的介绍信,派王观澜作为中央政府代表到各地检查工作,同时还让他在中央政府所在地的叶坪乡,进行“查田”的试点工作。
和毛泽东同去农民会场
3、他和毛泽东提着马灯,沿田埂小路,来到农民会场
1933年初春的一天,王观澜拿着草拟的《春耕运动指示》到叶坪乡政府,满怀热情地想找几个乡干部征求意见,出乎意料是,连去了四次,乡政府的大门都紧锁着。有一次,碰上乡苏维埃主席,约好时间开会,可到时没有一个人来。这些情况,引起了王观澜的沉思。
他想,为何这里的农民群众如此情绪低落呢?他去问乡苏维埃主席,得到的回答也是含含糊糊。于是,王观澜又直接访问了村里的贫雇农,他们反映,“土地分配不公平,农民的粮食不够吃,过去收租放债、不干活的人,如今又钻进了农会,摇身变成了“贫苦农工”,而真正的贫农,分到的田地少而差,逃亡的地主却还保留了田地。所以农民的情绪低落,没有生产积极性。
王观澜把他在叶坪乡调查的情况向毛泽东作了汇报,毛泽东非常重视。他支持王观澜继续深入农村搞调查研究,并鼓励他要依靠和发动群众,并把群众组织起来,支持革命战争。
在毛泽东的鼓励支持下,王观澜干脆把铺盖搬到了村子里,和农民群众朝夕相处,促膝谈心,并组织了村里30多人参加的贫农团。
一天晚上,王观澜告诉毛泽东贫农团要开会的消息,毛泽东兴致勃勃地说:“好!我和你一起去看看。”
他们两人提着马灯,沿着田埂小路,边走边说,来到了村会场外,听到农民们正在热烈争论“如何划分地主、富农”的问题。毛泽东很高兴地说,“这就好了,群众发动起来了,查田运动的成功就有了保证。”
在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方针当道的时期,毛泽东也受到严重的排挤和打击,在中央的处境很困难,但他依然支持王观澜的农村调查,并和他患难与共,经常相互切磋,相互鼓励。
王观澜在叶坪乡组织贫农团的基础上,又成立了“查田委员会”。动员农民通过查田,评议不同阶级,再由上一级组织综合群众提供材料,审批确定成分的划定。
“查田运动”给叶坪乡的面貌带来了变化,农民兴修水利、大搞生产的积极性高涨。乡里的扩大红军、征集粮食、做军鞋的工作也开展的很有起色。
叶坪乡查田试点的成果,在苏区引起了强烈反响,也受到广泛欢迎。许多乡村都要求中央派人去指导、帮助开展查田运动。
与此同时,王观澜根据毛泽东的指示,抓紧时间,认真总结了叶坪乡查田的经验,起草了一份怎样划分农村阶级的意见。毛泽东看了很高兴,他以原稿为基础,进一步加工修改,定名为《怎样分析阶级》。
1933年10月10日,这份文件由当时的苏维埃政府机关——中央工农民主政府正式通过并公布执行,成为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一个重要政策依据。这个文件后来被编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时,改名为《怎样分析农村阶级》。
由于这篇文章是毛泽东和王观澜在政治逆境中患难与共、密切配合、合作完成的,所以毛泽东总是念念不忘,经常向人介绍,《怎样分析农村阶级》是他“和王观澜同志合作写成的”。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