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特别经历的作文 > 第25部分(第1页)

第25部分(第1页)

沉吟良久,贾亦斌坦诚地对韩浚说:“这个军参谋长的职务,我无法就任。抗战期间您邀我任师参谋长,我不曾稍作踯蹰,畏死不是贾亦斌的习性!八年抗战,我们已经流了太多的血,那是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而现在需要的是建设,是和平民主。不置身内战前线,这是我不可动摇的信念,希望您能理解。”

就这样,贾亦斌在陆大毕业后,没有重返战斗序列,而是经另一位老上司的推荐,到“青年军复员管理处”就职。不料,从此与蒋经国有了一段不解的恩怨。

蒋经国对几乎同龄的他另眼相看

2、国民党政府甚至着手准备再次迁都西昌“青年的胸膛就是祖国的国防!”今天忆起,还是那样叫人砰然心动如何安置青年军10万知识青年,顿时成为一大难题蒋经国  不能不对这位与他几乎同龄的贾亦斌另眼相看

言及“青年军复员管理处”,不能不先对“青年军”做一番解说。

青年军创建于1944年秋季,由于日寇经不起持久战的消耗,急于打通“大陆交通线”,以便更直接地从南亚获取支撑战争的资源,再次调集可机动的部队,大举进犯湘桂,贵州独山要塞随告失陷,陪都重庆因之震动,国民党政府甚至着手准备再次迁都西昌。

为了解此危局,蒋介石提出组建青年军的动议,他发表文告,以“十万青年十万军,一寸河山一寸土”的口号,激励热血青年从军屏寇。蒋经国、蒋纬国等国民党政要子弟率先报名从军,以示垂范。很快,以知识青年为主的报名从军者即达10万,响彻西南山岳的“青年的胸膛就是祖国的国防!”今天忆起,还是那样叫人砰然心动。

1944年冬,由罗卓英为总监,彭位仁、黄维为副监的知识青年远征军编练总监部成立,在对青年从军者加以短期集训后,组成“知识青年远征军”9个师,派驻川、陕、滇、黔、闽等省。

蒋介石非常重视这支新军,团以上军官全由他亲自审定。出任青年军总政治部中将主任的蒋经国,亦费尽心机对之加以控制。他重演通过培养青年干部,自成体系,立足赣南的故伎,创立青年军政工干部训练班,且亲自主持训练。

他与学员同吃同练,培养感情,树立威信,凝成一体,然后把他们逐级配置在青年军中,以政治工作网,实现对该军的控制。他的目的达到了,“太子军”之称不胫而走也就不属空穴来风了。

可这青年军,除少数几个教导团开赴缅甸、印度,参加了远征作战外;绝大多数将士,则因不久日本即宣布投降,连向敌人放一枪的机会都没捞着。青年军成军了,战争也结束了,可如何安置这10万知识青年,顿时成为一大难题。因为当初创建时,国民党政府曾许诺:胜利后复员可享受优渥条件。

知识青年是最敏感富于冲击力的,倘若许诺不能兑现,势必要激起强烈反应,或者使青年们背离国民党而倒向共产党,或者搅得社会动荡不安。又是根据蒋介石的意思,成立了以军政部长陈诚兼处长,蒋经国、邓文仪、彭位仁为副处长这样高规格的“青年军复员管理处”。

管理处分就学、就业、联络、总务四个组,老上司彭位仁要贾亦斌出任管就学的第一组少将组长。贾亦斌的理想,是留校继续“新国防论”的研究。可刚刚拒绝了老上司韩浚,不好再薄这位彭老上司的面子;想想复员安置工作,与预备干部制度理论又关连,便应了下来。

彼时准备复员的青年军有73000人,而要求就学的逾33000。依优渥条件,高中读过两年以上及高中毕业的学生,可免试上大学。但###门和各大学则不愿或不肯多接收这类复员军人。饱尝失学之苦的贾亦斌,颇能体谅渴望就读大学的复员人员的心情,他不辞疲惫地多方奔走,唇焦舌敝地与有关单位交涉争执,最终比较圆满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第一组的差事,是复员管理处预料中最棘手的,即便费尽心机,也不免有些遗留问题继续拖累人。但贾亦斌却以他的诚挚与韧劲,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故而当他将工作过程向处务的实际负责人蒋经国汇报时,使蒋经国在初次打交道中,就对这位同龄人另眼相看。蒋经国随即在公开场合表彰了他。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蒋经国要和他单独谈谈

3、不怕死,应列为军人必须品质之首  “我把‘以血洗血’四个大字,镌刻在母亲的墓碑”

就在被表彰的那段时间,贾亦斌的《论预备干部制度》陆续被《曙光》等几家报刊发表。这在国民党军中,呼吁建立预备干部制度的肇始之声,不会不引起早萌接班志向,且已着意筹组自己体系的蒋经国的特殊的关注。今朝预备,明朝……;有所作为的执政,离不了拱月星云般一流人才,而预备制度,提供了精英脱颖的土壤和机遇。“贾亦斌”这个名字,他记得更深了。

不久后,在一次处务会议结束时,蒋经国请贾亦斌留下,要和他单独谈谈。

“彭诚一(位仁)曾多次向我介绍过你,说你在对日作战时很勇敢,胡宗南大哥和第一军的朋友们也都如是称赞你。”蒋经国开诚布公:“不怕死,是应列为军人必须品质之首的,你是怎样做到的呢?”

“那也许是他们对我有些偏爱,说起来难免过头。我青年失学,许多渴求的知识没能学到,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却自幼记住了,战场上不过身体力行而已。”

贾亦斌继续说道:“若细究在战场上不怕的原因,恐怕还与日军的暴行刺激相关。在‘八一三淞沪抗战’中,我曾亲眼目睹活生生的孕妇和她的两个孩子,顷刻被日军的炸弹炸得血肉模糊,孕妇的肚子被炸开,腹中婴儿临死前的蠕动;我亲眼目睹我的部下和士兵们,在日军的炮火下丧生……所以我抱定一个信念,就是宁死不当亡国奴。”

这些话很朴素,却勾起有相同经历的蒋经国的内心漪涟:“我的亲生母亲也是被日军飞机投下的炸弹炸死的,我悲痛至极,殓葬了母亲,却殓葬不了哀悼的悲愤和复仇的决心,我把‘以血洗血’四个大字,镌刻在母亲的墓碑。看来,抗日爱国,我们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感慨之后,蒋经国告诉贾亦斌,他刚刚读过《论预备干部制度》,许多新见解令他感兴趣,希望贾亦斌谈谈研究这一问题的起因及具体操作设想。

贾亦斌说致力于这一问题,首先起源于抗战中的感触,战时的伤亡巨大,合格军官匮乏的矛盾非常突出;继而又有感于战后的复员安置,军官突然显得多了起来,安置稍不得当,事端乱子便此起彼伏。预备干部制度的建立,恰恰是治疗这一结症的药剂。

“现代战争要全国动员,要做到官皆将、民皆兵,平战合一、文武合一。战时征文为武,平时转武为文。中国古代就有这样的军事思想,现代美国和土耳其也有这方面的经验。”贾亦斌侃侃而谈,蒋经国听得频频颔首。

最后,蒋经国又询问起贾亦斌何以能那样投入地做青年军官就学工作。贾亦斌回答说他首先是身在其位,必须履行职责。再则是自己曾饱尝失学痛苦,将心比心;特别是这些青年是在民族危亡当口,放弃学业,并准备牺牲性命报效国家的,政府理应对青年的热忱给予回报,更何况有诺在先。

“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资格与资产是成正比的。小有钱的读小学,较有钱的读中学,很有钱的读大学,甚至出国留学。而资格又与做官成正比,学历越高,官做得越大,这种官僚哪里懂得民间疾苦,哪里会做人民公仆!所以我想使这批爱国青年在服役后能就学,真正做到文武合一,战时能报国,平时能为民服务。”

蒋经国再次被贾亦斌朴素的语言感染,他拍拍贾亦斌的肩说:“你这些见解,讲到我心里去了,我想我们今后会成为能长期合作的同志。”

。。

蒋经国主动要求做证婚人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