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齐鲁文化创意基地 > 第11部分(第2页)

第11部分(第2页)

鲁绣是山东地区的代表性刺绣,是我国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的最早的一个绣种,属于中国“八大名绣”之一。它在博采苏、粤、蜀、湘四大名绣之长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独有的刺绣手法,成为集抽、勒、锁、雕等精华工艺于一身的刺绣工艺。

据史书记载:鲁绣在春秋时期已经兴起,当时称“齐纨”或“鲁缟”,《史记·货殖列传》曾称其“冠带衣履天下”。到了汉朝,鲁绣已经非常普及,朝廷还专门为刺绣业设置了“服官”。据《汉书》记载:“齐三服官作工各数千人,一岁费数巨万”,这说明当时的绣业已经非常繁荣。唐代后期,由于北方连年战乱,桑地和织绣生产受到严重破坏,无数织绣工人迁徙南方,导致北方刺绣逐渐衰落。直至明代后期,鲁绣才得以“复苏”,并重新闻名于世。鲁绣以齐针、缠针、滚针、擞和针、辫子股针、接针等针法为主,所用绣线大多是较粗的加捻双股丝线,俗称“衣线”,因此鲁绣又被称为“衣线绣”。

如今的鲁绣以构图简练、朴实,色彩淡雅、明亮,对比强烈,针法粗细相间、虚实适宜而著称,所绣作品立体感非常强,而且华丽与素雅相结合,具有很高的装饰性。图案有花鸟、书法、人物等,其中《百鸟朝凤图》、《罗汉图》、《文昌出行图》、《芙蓉双鸭图》等,都显示出构图严谨、手法多样、花纹粗犷雄健、质地坚实、色彩对比强烈、形象生动等鲁绣独有的特点。

绵远悠长的齐鲁文化不仅赋予鲁绣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且丰富了当地的人文内涵。据有关学者考证:早在2000年前的汉朝,鲁绣就通过丝绸之路传到西亚,甚至欧洲的罗马帝国。如今鲁绣作为中国刺绣文化与和平艺术的使者,已出口到100多个国家和地区。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5)

四、青岛贝雕

早在原始社会,人们就将贝壳磨制成装饰品,后来又作为钱币使用。到了西周时期,人们已经把各种颜色的贝壳镶嵌在器具上作为装饰,这种方法被称为“螺钿”。此后,这种技术又得到了发展,而青岛贝雕就是在“螺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青岛贝雕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初,以江、河、湖、海中的珍稀螺壳为原料,充分利用其天然色泽、纹理和形状,通过精心设计、选料、破形、粗磨、雕琢、贴、喷、画、组合(镶嵌、立体等)等多道工艺,雕出规格繁多、花色多样、雅俗共赏的半立体或接近立体式的贝雕工艺产品。

贝雕作品

青岛贝雕现有七大系列近千个花色品种,主要以花鸟、山水、人物、静物等为题材,作品珠光晶莹、古朴典雅,具有鲜明的装饰性和观赏性。大型立体摆件《九龙壁》、《龙凤宝瓶》、《龙舟》、《珍贝镶嵌双面座屏》等作品,雍容华贵、精美绝伦。特别是长3米、宽2米多的巨型画屏《文成公主进藏图》,上面有84个人物,一边是唐朝欢送文成公主的文武使者与乐队仪仗,一边是西藏迎亲的文武官员、乐队与牦牛等。整个贝雕构图严谨、层次分明、色彩绚丽、形象逼真、形态各异,生动地再现了文成公主进藏的盛况。

五、烟台抽纱

抽纱又称花边、补花,是从刺绣发展而来的,以亚麻布、棉布或棉麻混纺布为材料,属于中西结合的刺绣工艺。一般是根据图案设计的不同,在漂白或浅色的布上以手工的方法将花纹部分的经线或纬线抽去,然后用针线加以连缀,从而形成透空的装饰花纹图案。

通过对隋唐时代庙宇、祠堂的帷帐、桌围、伞盖等文物的考证,人们发现远在公元6世纪胶东民间的刺绣水平就已经很高了,只不过当时将这种工艺称为“组训”、“花绦”、“绦子”、“络子”等。

到了明清时代,适合绣花被面、枕头、衣裙、轿衣、座垫等刺绣品的针法已经达到20多种,民间还出现了用棉线或丝线编织的网状花边。鸦片战争后,欧洲的民间刺绣和编织工艺传入烟台。据1915年的《直隶实业杂志》记载:1894年,烟台始有手制缕花。民国初年,抽纱花边的生产已遍及胶东各地。1931年出版的《中国重要商品》记载:“中国花边工业之中心,以山东省烟台及其附近一带为盛。”

随着法国、意大利等国家抽纱工艺的传入以及与我国民间刺绣工艺的融合,抽纱的制作工艺发生了重大变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质地轻薄滑爽、光洁细致、构图新颖、图案布局均衡、手工针法富于变化、做工精湛、品种繁多。特别是烟台抽纱中的手绣、手编,更是刺绣和花边工艺中的精华。此外,通过牟平、莱阳的刁平绣和彩绣,烟台“八大边子”的蓬莱梭子花边,栖霞棒槌花边,招远网扣花边,龙口、海阳的钩针花边等工艺制作出来的抽纱作品,既有浓郁芬芳的民间气息,又显得雍容华贵、典雅大方。

六、淄博美术玻璃和陶瓷

淄博美术琉璃又称“料器”,是以博山当地盛产的琉璃料条加工而成的各种工艺美术品的统称。有关学者从史志和当地的琉琉炉遗址发掘中得到证实,博山美术琉璃的成批生产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大约在明代万历年间,博山一带料炉遍地,已成为中国琉璃工艺品的主要产区。清初,博山的琉璃制品“北至燕,南至百粤,东至高丽,西至河外,其行万里”。1696年,朝廷诏令内务府造办处设立玻璃厂后,每年都要召博山琉璃工匠赴京服役,博山琉璃技艺由此传入京城。

第五章 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6)

除了淄博美术琉璃外,当地的美术陶瓷也极为出名,与美术琉璃并称双珍。其历史甚至比琉璃早很多,称誉海内外的时间也很长。据考证:宋代时的淄博被誉为“瓷都”,不仅因其遍地瓷炉、陶瓷产品丰富,更重要的是因为生产出了“雨点瓷”(又叫油点瓷或天目釉)与“茶叶末釉”等陶瓷艺术中的珍品。尤其是“雨点釉陶”(产于博山,始于宋代,因漆黑的釉色表面上星布着斑点而得名),如果用其盛茶水,斑点就会如金星般熠熠发亮。可惜的是,青花白釉瓷兴起时,油点瓷制作技艺逐渐失传。

1936年,著名博山陶瓷艺人侯相会经过多年实验,终于再次研制出“雨点瓷”:在似漆的底色上疏密有致地遍布着粟米大小的银白色圆点,倒入茶水,器内金光熠熠;注入清水或白酒,银星闪耀、晶莹夺目……博山“雨点瓷”自此扬名海内外。

七、周村丝绸

周村的前身是商代的于陵侯国。据考证:于陵是中国桑蚕丝绸业的重要发源地之一,商代时已是重要的丝绸纺织中心,被称为“丝绸之乡”。汉代,全国共有从事丝织品加工的三服官两处,以于陵、临淄为代表的齐国就是其一,其产量占国内总产量的60%以上。

明末清初,周村的丝绸业更加发达,产品远销新疆、内蒙古等地,有的甚至远销海外。据1936年出版的《现代本国地图》中记载:“周村丝织业之盛,所织绢、绉、绸、绫 之属,称山东第一。”当时的民谣“桑植满田园,户户皆养蚕;步步闻机声,家家织绸缎”生动地描绘了周村丝织业的繁荣景象。

周村生产的线绨被面、真丝被面和软缎被面等丝绸产品,均具有花形大方、色泽鲜艳、质地坚韧等特点。尤其是高档被面,原料是桑蚕丝和人造丝,质地细腻、缎纹紧密、柔软有弹性,再根据原料的吸色性能进行两次染色,使缎面呈现出不同的色彩,可谓鲜艳夺目、富有变化。断面上所刺的飞禽、走兽、山水、花卉等均形象逼真、栩栩如生,其织作之精美确实令人叹为观止。

八、扑灰年画

扑灰年画是我国民间年画中的古老画种之一,也是我国独有的年画画种之一。据考证:扑灰年画始见于明代成化年间,如今只有在山东高密还存在。

所谓“扑灰”,就是用柳枝烧灰、描线做底版,一次复印多张。然后,艺人们在印出的纸稿上敷彩、描金、勾线,最后在重点部位涂上明油。

扑灰年画

扑灰年画技法独特,主要是以色代墨,线条豪放流畅,写意味很浓,格调也非常明快。通常情况下,扑灰年画以仕女、戏曲人物、胖娃、山水、花卉、神话故事等为题材,着色浓重、色彩艳丽、人物造型丰满圆润、形象富有动感,深受百姓的喜爱。

当地广为流传的顺口溜就非常精辟地道出了扑灰年画的风格特点:刷刷刷,一溜栽花。大潮狂涂,描了勾画。细心粉脸,眉眼巧画。待要好看,咸菜磕画。

“刷刷刷”是指扑灰年画的制作从“粉脸”、“涮尹”、“赋彩”、“开眉眼”、“勾线”、“涮花”、“描金”、“涂明油”等整套工序下来必须由一人连续完成,同时也是对画师作画过程中肆意潇洒、放笔纵情、不饰雕琢的创作气派的生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