珊珊很自责,自责自己没有看好宁静,这种东西也许就是一个祸啊;而中行岳却有点高兴,终于又多了一个人跟他一起分担这个担心了!
好半天,宁静才说了一句话,这句话让珊珊和中行岳同时无语到晕倒:
“珊珊,盒子里那个灰不啦及的东西是什么玩意儿?”
靠,原来宁静小白居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和氏璧”!!!???
正文 第九十二章 珊之殇(下)
有了珊珊和宁静的帮助,中行岳很快见到了宁静的父亲宁文泉。
当时,宁文泉已经是中南海秘书处的一个厅级干部。而提拔他的正是珊珊的爷爷赵菁华。珊珊和宁静是同时出现在宁文泉面前的,珊珊一见宁文泉就道:“宁叔叔,我要见我爷爷!有很重要的事!”
珊珊是宁文泉看着长大的,从来没有见过珊珊这么严肃的样子。在他的眼里,珊珊仿佛一直都是那种不温不火的表情,那淡定自如的大家风范让宁文泉在赵菁华面前夸奖了无数遍,但这次,珊珊的表情却是那么严肃。
宁文泉也没有问是什么事情,而是将手头工作一放道:“恩,好的,没有问题!我会通知你爷爷的!如果没有别的事,他今晚会回家!”
“恩,谢谢宁叔叔!”珊珊文雅的笑了笑。
然后珊珊和宁静就和宁文泉逗笑了几句就离开了。
这就完了?是的!这就完了!
难道你以为这些国家领导人是想见就能见的吗??开什么玩笑!说他们日理万机不是夸张的,说是日理千万机也不为过。珊珊虽然是赵菁华的孙女,可是也不是想什么时候闯中南海就闯的,还真以为国家最高行政机构是他们家厕所啊?!能有个人帮你递话已经是天大的面子了!
于是,就在这天晚上,珊珊家史无前例的来了一大堆的人。
原本赵菁华还以为只是珊珊想他这个爷爷了,所以是一脸轻松的回到家里,可是看见客厅里所有人都是一脸的凝重,不禁也皱起了眉头。
当中行岳拿出“和氏璧”的时候,赵菁华还有后来到的宁文泉全都沉默了下来。
宁文泉绷着脸,扑上前,没一点形象的拿起这块“和氏璧”瞅了半天,还让珊珊的母亲从房里拿出放大镜仔细的看了好久,最后,宁文泉轻轻将它放回到盒子里,苦笑着从嗓子里蹦出了几个字:“是真的!真的是‘和氏璧’!传说中的‘传国御玺’!”
宁静终于受不了这种所有人不说话的压抑气氛,沙发上跳起来大喊:“到底这是什么呀?什么‘和氏璧’,什么‘传国御玺’?我都快被你们弄疯了!”
一向对宁静管教严格的宁文泉此时也没有了责骂她的兴头,只是略带怒气的冲宁静道:“别闹了!坐下来,我慢慢跟你说!”
----------------------------------------------------------------------------------
“和氏璧”这个词语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名扬天下!只是,那时候“和氏璧”的出名并不是因为其所象征的意义,而是因为妇孺皆知的“完璧归赵”和“将相和”的故事。
秦王政二十五年,秦灭赵!“和氏璧”入秦。
秦王政二十六年,秦王嬴政一统天下,登基为皇帝!命人将“和氏璧”雕琢成一枚皇帝专用御玺,称“天子玺”!上雕螭虎钮,秦丞相李斯书刻“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大字!
这方御玺由于其来历的神秘和传奇般的出现,使得它成了上天对人间君王的信物!历代统治者也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此后数千年,每位帝王都想要得到这方“御玺”,若是得到了,他可以光明正大的宣布自己是“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而没有得到的人则会被冠冕堂皇的扣上“乱臣贼子”的名号。
秦末战乱,刘邦率兵先入咸阳。秦亡国之君子婴将“天子玺”献给刘邦。刘邦建汉登基,佩此传国御玺,号称“汉传国玺”。此后御玺珍藏在长乐宫,成为皇权象征。西汉末王莽篡权,皇帝刘婴年仅两岁,御玺由孝元太后掌管。王莽命安阳侯王舜逼太后交出御玺,遭太后怒斥。太后怒中掷御玺于地时,御玺被摔掉一角,后以金补之,从此留下瑕痕。王莽败后,御玺几经转手,最终落到汉光武帝刘秀手里,并传于东汉诸帝。东汉末,十常侍作乱,少帝仓皇出逃,来不及带走御玺,返宫后发现玉玺失踪。旋“十八路诸侯讨董卓”,孙坚部下在洛阳城南甄宫井中打捞出一宫女尸体,从她颈下锦囊中发现“传国御玺”,孙坚视为吉祥之兆,于是做起了当皇帝的美梦。不料孙坚军中有人将此事告知袁绍,袁绍闻之,立即扣押孙坚之妻,逼孙坚交出御玺。后来袁绍兄弟败死,“传国御玺”复归汉献帝。
三国鼎立时,御玺属魏,三国一统,御玺归晋。西晋末年,北方陷入朝代更迭频繁、动荡不安的时代。“传国御玺”被不停地争来夺去。晋怀帝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御玺”归前赵刘聪。东晋咸和四年(公元329年),后赵石勒灭前赵,得“御玺”;后赵大将冉闵杀石鉴自立,复夺“御玺”。此阶段还出现了几方“私刻”的“御玺”,包括东晋朝廷自刻印、西燕慕容永刻玺、姚秦玉玺等。到南朝梁武帝时,降将侯景反叛,劫得传国玉玺。不久侯景败死,“御玺”被投入栖霞寺井中,经寺僧将玺捞出收存,后献给陈武帝。
还别说,“御玺”的影响力还是相当巨大的!它就类似于现代的传播媒介,没有它,就没有传播媒介对你的信任,自然也就得不到人民的信任!
那时候的人可不像现代人那样知道“君权神授”是瞎胡说,他们还是非常相信“天命”这种说法的!所以往往拿到“御玺”一方诸侯都可以凭借这方“御玺”宣起一场生灵涂炭的兵刀之灾!大唐帝国的开创者唐高祖李渊就深受这种“御玺力量”的困扰。
隋义宁元年(617年)五月,唐高祖李渊太原起兵反隋,当时天下已经大乱,所以有没有“御玺”都无所谓,反正是天下“苦隋”久矣!可但等隋炀帝猝死之后,天下诸侯都开始争夺天下之际,李家作为大隋王朝的将领,其“反叛旧主”的头衔让李渊初期非常难受,后来夏主窦建德宣称自己得到了“御玺”,是“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誓师讨伐李渊!
一开始李渊对此还一笑了之,可没想到,“御玺”的影响力巨大,窦建德是一呼百应,李家好不容易打下的中原地盘眼看就要被窦建德吞并!幸好,李世明这个马上皇帝精于战事,几个漂亮的伏击彻底击溃窦建德的“百万大军”,并顺势夺了他的“御玺”!
然而事后发现,这方“御玺”竟然是赝品!这对本来想借助“御玺”影响力来扩大自己地盘的李渊来说本来是不利的,但是李世明却借此机会宣称自己拿到了“御玺”!这个反间计使用的恰到好处,于是天下人“赢粮影从”,李世明从西打到东,从北打到南,一路所向披靡,一统了天下!
这场战争让李世明意识到了“御玺”的强大能量,于是调动了全国的力量搜寻“御玺”。最后查出“御玺”为陈朝武帝带到了突厥,于是为了这个“御玺”,李世明出动了二十万铁骑踏平突厥,夺回了“传国御玺”!可是到了唐末,唐末帝李珂“抱玺”**之后,“传国御玺”消失在了世人的眼中!
宋绍圣三年(公元1096年),咸阳人段义称修房舍时从地下掘得的“色绿如蓝,温润而泽”、“背螭钮五盘”的玉印,经翰林学士蔡京等13名官员“考证”,认定是“真秦制传国玺”的玉印。然而,据后世人考证,这是蔡京等人为欺骗皇帝而玩的把戏。明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户县毛志学在泥河里得玉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孝宗皇帝。相传元末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曾被后金太宗皇太极访得,皇太极因而改国号“金”为“清”。但清初故宫藏玉玺39方,其中被称为传国玺者,却被乾隆皇帝看作赝品,可见传国玺的真真假假实难确定。据说真正的传国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漠北了。真正的传国玺是否和氏璧所为?又流向哪里?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
“切,这个‘传国御玺’听着怎么不像是一个祥瑞之兆的东西啊!反倒是个倒霉催的玩意,谁拿到它谁就倒霉,死于非命不说,还祸及子孙,何苦呢?”宁静听完这段历史,毫无艺术性的开始了评价。
听见这话,赵菁华也不禁苦笑了一声。谁说不是呢!这“传国御玺”的确就是一个祸胎!现在虽然是现代了,但是中华人对这种东西的追求恐怕不会弱于古人!古董界对文物有一个历史断代观。唐朝以后的历代文物是属于有价文物,而唐朝以前的文物则被称为无价之宝,至于先秦的古物,天啊,那就是切切实实的“国宝”了!而现在面前这方“御玺”不但是先秦的“国宝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