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林徽因传记哪个版本好 > 第18部分(第1页)

第18部分(第1页)

这是精神的责任。

来今雨轩

“来今雨轩”坐落在中央公园西南隅,是北平著名的茶轩。

正厅五间,四面出廊,一座很别致的上下两层小楼,左右环以假山,怪石嶙峋,几株古柏,数杆修篁,一架石桥,构成了松风明月的意境。

大厅门楣上,“来今雨轩”的匾额是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的手笔。两旁金字楹联:“三篇陆羽经,七度卢仝碗”。

“来今雨轩”出自大诗人杜甫一首诗的题序。杜子美一度被唐玄宗赏识,很有做大官的希望,人们争先恐后地与他交往,一时间门庭若市,后来杜甫做官的消息沉寂了,人们就不再和他来往了。杜甫当时闲居长安,贫病交加,又门可罗雀,只有一个姓魏的朋友冒雨去看他,杜甫很有感慨,便写了一首诗,抒发了对人世沧桑的情怀。诗序中写道:“秋,杜子卧病长安旅次,多雨生鱼,青苔及榻,常时车马之客,旧雨常来今雨不来。”

那首诗很少让人记住,序却广为流传。尔后辛弃疾在一首词中写到:“旧雨常来,今雨不来,佳人堰蹇谁留?”

这里环境清静幽雅,因此被北平的文化人选作聚会的好去处。徐志摩生前也是这里的常客。

1936年9月,在上海筹办《大公报》沪版的萧乾回到北平,为了纪念《大公报。文艺副刊》接办十周年,举办了全国性文艺作品征文,请一些在文坛享有盛名的作家担任评委,有时圣陶、巴金、杨振声、朱自清、朱光潜、靳以、李健吾、林徽因、沈从文、凌叔华。这些评委主要是京沪两地的作家,平时靠萧乾写信协调意见。

此时,林徽因选编的《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到了最后审定阶段。这部小说选,是林徽因受萧乾之托编辑的。萧乾到《大公报》之后,林徽因一直是他的热情支持者,每个月萧乾回到北平,总要在“来今雨轩”举行茶会,邀来一二十个朋友,一边聊天,一边品茶,谈文学,谈人生,萧乾的许多稿子都是在这样的茶会上征得的。林徽因每请必到,每到必有一番宏论,语惊四座,成为茶会上注目人物。萧乾早就钦佩林徽因的艺术鉴赏能力,在今年春天就把这件事委托给了她。

也是在这次聚会上,萧乾与林徽因等商定了这本书的选目和序言。在所选的三十篇作品中,有蹇先艾的《美丽的梦》,萧乾的《蚕》、《道旁》、《小蒋》,宋翰迟的《一点回忆》,祖文的《避难》,李同愈的《报复》,沈从文的《箱子岩》、《一九三四年一月八日》、《一个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过岭者》,振声的《报复》,卢焚的《阴影》,叔文的《小还的悲哀》,杨宝琴的《疯子》,沙汀的《乡约》,前羽的《享福》,徐转蓬的《失业》,老舍的《听来的故事》,寒谷的《伍四嫂》,李健吾的《书呆子》,季康的《路路》,隽闻的《这年头》,李辉英的《驿路上》,程万孚的《求恕》,凌叔华的《无聊》,张天翼的《善举》,威深的《黎明》,刘祖春的《荤烟划子》和林徽因的《模影零篇》。

这些有的是已经出名的作家,如沈从文、杨振声、李健吾、凌叔华、老舍、张天翼、沙汀;也有些文坛上陌生的面孔,如徐转蓬、李辉英、寒谷、威深、程万孚等。

她在写的题序中,不仅概述了对人选作品的看法,而且直接阐述了她的文学观:在这些作品中,在题材的选择上似乎有个很偏的倾向:那就是趋向农村或少受教育分子,或劳力者的生活描写。这倾向并不偶然,说好一点,是我们这个时代对于他们——农人与劳力者——有浓重的同情和关心;说坏一点,是一种盲从趋时的现象。但最公平地说,还是上面的两个原因都有一点关系。描写劳工社会,乡村色彩已成一种风气,且在文艺界也已有一点成绩。初起的作家,或个性不强烈的作家,就容易不自觉的,因袭种种已有眉目的格调下笔。尤其是在我们这时代,青年作家都很难过自己在物质上享用,优越于一般少受教育的民众,便很自然的要认识乡村的穷苦,对偏僻的内地发生兴趣,反倒撇开自己所熟识的生活不写。拿单篇来讲,许多都写得好,还有些特别写得精彩的。但以创造界全盘试验来看,这种倾向表示贫弱,缺乏创造力量。并且为良心的动机而写作,那作品的艺术成分便会发生疑问。我们希望选集在这一点上可以显露出这种创造力的缺乏,或艺术性的不纯真,刺激作家们自己更有个性,更热诚的来刻画这多面错综复杂的人生,不拘泥于任何一个角度。

作品最主要处是诚实。诚实的重要还在题材的新鲜,结构的完整,文字的流丽之上。

即是作品需诚实于作者客观所明吒、主观所体验的生活。小说的情景即使整个是虚构的,内容的情感却全得藉力于逼真的、体验过的情感,毫不能用空洞虚假来支持着伤感的“情节”!所谓诚实并不是作者必需实际的经过在作品中所提到的生活,而是凡在作品中所提到的生活,的确都是作者在理智上所极明吒,在感情上极能体验得出的情景或人性。许多人因是自疚生活方式不新鲜,而故意地选择了一些特殊浪漫,而自己并不熟识的生活来做题材,然后敲诈自己有限的幻想力去铺张出自己所没有的情感,来骗取读者的同情。这种创造即浪费文字来夸张虚伪的情景和伤感,那些认真的读者,要从文艺里充实生活认识人生的,自然要感到十分的不耐烦和失望的。

所以一个作者,在运用文字的技术学问外,必须是能立在生活上面,能在主观与客观之间,感觉和了解之间,理智上进退有余,感情上横溢奔放,记忆与幻想交错相辅,到了真即是假,假即是真的程度,他的笔下才现着活力真诚。他的作品才会充实伟大,不受题材或文字的影响,而能持久普遍的动人。

这本小说选交由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出版后,受到读者欢迎,很快售罄。这本集子不仅体现了她的艺术眼光,也充分显示了她的编辑才能和艺术。

1937年起,京派作家为了重振徐志摩逝世后的文学活动,由胡适和杨振声牵头准备筹办一个《文学杂志》,由朱光潜来当主编,编委会多是朱光潜家谈诗会的成员:林徽因、杨振声、沈从文、周作人、俞平伯、朱自清等八人。胡适同王云五接洽,把新诞生的杂志交给商务印书馆出版。

《文学杂志》主张文艺自由独立,提出中国新文化要走的路宜宽阔些,丰富多彩些,不宜过早狭窄化到只准走一条路。朱光潜写的发刊词,对于文化思想运动的基本态度,总结为八个字:自由生发,自由讨论。他既反对打倒马克思,也反对打倒孔夫子。反对空谈“联合战线”,主张自由的思想。

当时除京派作家外,闻一多、冯至、李广田等人,也经常在刊物上发表作品。《文学杂志》的第一卷一至三期连载了林徽因的四幕剧本《梅真同他们》,因抗日战争爆发,刊物停办,剧本只载到第三幕。

抗战后,1947年6月1日出版复刊号第二卷第一期,1948年出版第三卷第六期后停刊,前后共出版二十二期。林徽因许多诗歌作品,也发表在《文学杂志》上。

《文学杂志》发表了不少揭露现实、富有政治色彩的诗文和小说,如徐盈的报告文学和穆旦的诗《饥饿的中国》,也扶持了许多新作家,如汪曾棋、李瑛、毕基初等。

1948年10月号第三卷第五期,是朱自清先生纪念特辑,增加篇幅,组织了近三分之二内容的关于朱自清先生的文章,纪念这位在黎明之前倒下去的宁死不屈的知识分子。

林徽因参与组织的《大公报》文学评奖活动几经周折,于1937年5月公布评奖结果:卢焚的《谷》获小说奖,曹禺的《日出》获戏剧奖,何其芳的《画梦录》获散文奖。

曹禺在天津主演莫里哀的《悭吝人》,全部的布景绘制和舞台设计,由林徽因担任。

她在宾夕法尼亚所学的舞美设计,算是派上了用场。

频繁的文学活动中,林徽因的创作也达到了高潮。这个时期内,她发表的主要诗作有:《雨后天》、《秋天,这秋天》、《忆》、《年关》、《你是人间四月天》、《吊玮德》、《灵感》、《城楼上》、《深笑》、《风筝》、《记忆》、《静院》、《无题》、《题剔空菩提叶》、《黄昏过泰山》、《昼梦》、《八月的忧愁》、《过杨柳》、《冥思》、《空想》、《你来了》、《“九。一八”闲走》、《藤花前》、《旅途中》、《静坐》、《红叶里的信念》、《十月独行》、《时间》、《古城春景》、《前后》、《去春》等。

同时,还发了许多散文、小说和剧本,重要作品有《窗子以外》、《纪念志摩去世四周年》、《蛛丝和梅花》、《究竟怎么一回事》、《彼此》、《窘》、《钟绿》、《吉公》、《文珍》、《绣绣》、《九十九度中》、《梅真同他们》等。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