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浪小说

子浪小说>中国黄埔军校网首页 > 第24部分(第1页)

第24部分(第1页)

真为书生必投笔,从来志士皆从戎。在报考黄埔军校的故事里,在许许多多决心以身许国的年轻人中,有这样一些人的名字,特别使今天的人们注目。他们是后世伟人的同胞兄弟,她们是不让须眉的巾帼,他们是支援中国革命的国际友人。如毛泽东的弟弟毛泽覃,周恩来的弟弟周恩寿,刘少奇的弟弟刘子奇,都跨进了黄埔大门。最终成为朝鲜人民军统帅之一的崔庸健元帅,还有日后成为惟一一位获得中国人民解放军将军衔的外国人、越南劳动党的最早党员洪水,也都是出自黄埔一门。引人注目的黄埔生,还有那些最初遭到拒绝,后来又在1926年进入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的女兵们。

还有不少出身于名门望族的子孙后代,也奔黄埔军校的大门而来——

邓世昌(1855~1894)是甲午战争中壮烈殉国的著名抗日民族英雄,在其精神熏陶下,邓氏后人继承先祖遗志,在30年代的抗日战争时期,为救国而参军的不在少数。其中,在广州后人孙子辈中就有5人毕业于黄埔军校:邓世昌的侄孙邓尧民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1期,邓渭民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4期,邓权民毕业于中央陆军步兵学校教导总队第1期,邓光民毕业于黄埔军校第2分校第18期;侄孙女邓婉华毕业于黄埔军校第3分校第16期,是为数不多的黄埔军校女学生之一。毕业后,邓氏兄妹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抗战中。

曾国藩(1811~1872)是晚清高官,曾任两江、直隶总督,著名的湘军统帅,湖湘文化的典型代表人物,中国近代化的发轫者,中国传统文化集大成者。他的曾孙曾昭柯,即毕业于黄埔军校第15期,后任国民政府军政部外事局少校参谋等职。

在近代中国,有“无湘不成军”的说法,其原因多半与曾国藩的影响有直接关系。在黄埔军校中,就以湖南的同学数量最多。仅以军校第1至第5期为例,毕业学生总人数为7383人,而湘籍学生达到2189人,占近30%,居全国各省之首。其中黄埔第1期湘籍学生达197人,竟占本期总人数的32。5%。1985年,湖南省黄埔军校同学会成立时,湖南的黄埔同学有1万人之多,登记入会的会员达5000多人。2005年校庆80周年时,湖南黄埔同学尚健在的会员近3000人,仍为全国之冠。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是国共两党合作创办黄埔军校时,湖南共产党人即特别认识到培养军政人才对于革命发展的重要。那时,湖南共产党有“三剑客”:毛泽东搞农民运动,夏曦搞学生运动,郭亮搞工人运动。他们3个人是有分工有合作。毛泽东曾委托何叔衡在湖南安排党员和进步青年投考;毛泽东本人更在上海亲自主持复试,为湖南向军校选送了较多的优秀青年。二是原经党内选送到广州湘军陆军讲武堂的党员和进步青年共100余人,在共产党员陈赓领头推动下,并经陈赓直接找军校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批准后,全部转入了军校。

湘籍青年有志之士大量涌入黄埔军校,充分反映出湘籍青年爱国心强、革命性烈的气质,也显现了“惟楚有材”的盛况。据统计,军校第1至第5期的师生被列为国共两党名将的总数为313人,其中湘籍名将达81人,占25。87%。包括共产党内的毛泽覃、左权、黄公略、陈赓、陶铸、李富春、鲁易、王尔琢、蒋先云、段德昌、夏曦、张平化等,国民党阵营内则有邓文仪、刘戡、李文、李默庵、张镇、郑洞国、贺衷寒、袁朴、黄杰、文强、廖耀湘等。因此,在黄埔军校中,众多的湘籍师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谓黄埔军校也是“无湘不成军”。

据湖南省档案馆所收藏的《黄埔同学总名册》,黄埔军校第1至第5期学生籍贯分布如下:

籍贯  第1期  第2期  第3期  第4期  第5期  合计河北  4  2  3  48  11  68山东  11  6  26  58  17  118山西  10  2  12  105  9  138河南  10    10  152  33  205陕西  57  4  7  149  29  246甘肃  3      3    6江苏  24  10  100  78  53  265浙江  37  66  173  148  160  584安徽  25  15  76  48  43  207江西  42  52  100  127  155  476续表

籍贯  第1期  第2期  第3期  第4期  第5期  合计湖北  16  23  78  155  232  504湖南  197  75  220  844  853  2189四川  21  49  100  202  264  636福建  11  6  10  55  56  144广东  108  107  226  263  332  1036广西  37  15  37  88  41  218云南  13  3  18  46  28  108贵州  15  13  26  25  84  163辽宁        9  2  11吉林  1    1  1    3黑龙江  1          1察哈尔        1  1  2绥远        21  4  25热河        1  1  2蒙古  2  1    2  1  6台湾        1  1  2朝鲜      4  24  6  34新加坡          1  1越南          1  1总计  645  449  1233  2654  2418  7399从以上表中可看出,这5期中的黄埔学生分布在国内外29个地区,数量在500名以上的省份依次是:湖南、广东、四川、浙江和湖北。本表中的各期学生总人数,与有些资料略有不同。

当时祖国四面八方的志士英豪,云集黄埔,广州成为中国革命运动的中心。短短的几年里,“革命的黄埔”培养了不少军事、政治人才,“黄埔学生军”驰骋沙场,开展了极其壮丽的伟大斗争,取得了巨大功绩,为完成打倒列强、铲除军阀的历史任务,开辟了武装斗争的道路。

在大革命的风暴中诞生的黄埔军校,不但给中国觉悟青年带来了希望,而且吸引着深受帝国主义压迫和奴役的东方各国众多的有志青年,他们纷纷冲破艰难险阻,不惜颠沛流离投奔黄埔,学习革命本领和政治、军事技术,谋求救国之策。

黄埔本校时期:首批到中国学习军事的外籍学生是1925年1月参加黄埔第3期学习的朝鲜青年刘铁仙等4人,其中3人学航空(当时革命政府在广州大沙头建有航空学校),1人学步兵。学步兵的名叫李彬,毕业后留校,在第4期政治科大队任区队长。第4期有朝鲜学生22人,其中学步兵的有李箕焕等15人,学炮兵的1人,学工兵的1人,朴益济等5人学政治。越南青年洪水也是第4期学生。第5期学生是在第4期学生还未离校时就入伍了。朝鲜学生金浩元等5人和越南黎国望、新加坡邱中植,他们学的都是步兵。第6期有朝鲜学生8人,其中崔文镛等5人学步兵,金明山等3人学骑兵。学骑兵的还有越南的阮振南,他是魔术表演艺术家,抗日战争时期留在中国,领衔组建“新中国魔术团”和“军中魔术队”,积极为抗战做宣传工作。

南京本校时期:第7期,有越南黄国寿等11人和爪哇的刘庆仁等3人,全都学的是步兵。第8期,只有1个外籍学生。他是朝鲜青年李根浩,学的是步兵。第8期学生在1930年入伍,这时正当“九·一八”事变前夕,日本帝国主义加紧对内控制、镇压,对外侵略、扩张。英、法帝国主义也加紧对殖民地人民的镇压和掠夺,因此,到黄埔学习的各国青年一时锐减。一些有志青年侥幸逃出虎口,就直接参加到抗日联军和中国军队中对敌作战。在《中国抗日阵亡将士传》一书中,可看到不少外国籍烈士的名字。抗日战争开始后,黄埔军校从南京迁到成都。1941年第18期学生入伍时,才有一位越南青年谭锡江到黄埔军校学习辎重兵。

成都本校时期:第20期学生入伍时,值抗日战争最后阶段,在1944年3月投身到黄埔的朝鲜青年有4人:金重镇、姜弘模学步兵,李建国、张哲夫学骑兵。在结束入伍生教育升入军官教育阶段,法国政府还派步兵中尉赖武颂来学军语,他是黄埔军校中仅有的欧洲学生。第21期学生入伍时,值抗日战争胜利前夕的1945年初。来学习的有朝鲜学生金英勋、赵东麟、朴胄泽3人,寮国(老挝)学生唐苏温、道凡2人,他们学的都是步兵。抗日战争胜利后,韩国和越南政府都派人到校学习。韩国派了50人学习步、工、通信;越南派了20人学习步兵。

从第3期至第22期,到黄埔军校学习的(不包括原籍是中国的侨生),现能找到名字的外籍学生共有140多人,实际数字可能还要多。有文章说,第7期有朝鲜籍学生34名、越南籍学生13名,还有蒙古、新加坡等籍贯的学生。并说越南高级将领武元甲也在黄埔军校学习过。

在黄埔军校外籍学生中,第4期学生洪水的经历比较独特,他后来成为中越两国将军,这在黄埔军校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洪水原名武元博,1908年10月出生于越南河内。他从河内师范学校毕业后,就追随胡志明去法国,从事革命活动。在巴黎,他认识了周恩来、陈延年、李富春等中国战友。1924年,胡志明来到广州,他号召国内以及旅居国外的越南爱国青年到广州来。洪水响应号召,放弃了优越的家庭生活条件,于1925年到达广州。在中国大革命风暴中,他和黄文欢、范文同等一起参加了胡志明主办的越南革命青年训练班,在课堂上,他认识了毛泽东、刘少奇和彭湃等。训练班结束后,经蔡畅介绍,洪水进入黄埔军校,成为第4期学生。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洪水毅然退出国民党,而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洪水原来有一个中国名字,叫鸿秀,意在成为越南革命斗争中的俊杰。1928年时,他有一次看到国民党一张传单上把红军说成是洪水猛兽。他觉得对敌人来说,自己就是要当“洪水猛兽”,吞噬一切反动派,遂改名“洪水”。在中央根据地,洪水先后被王明、张国焘以高级特务、“国际间谍”等罪名开除出党。但是,洪水始终不渝坚信马列主义,没有离开革命队伍和中国。

在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洪水是为数不多的几位外国人之一。长征途中,他两次爬雪山、过草地,经历了千辛万苦。抗战爆发后,洪水在山西、河北等地开展抗日工作。曾任晋察冀军区《抗敌报》第一任社长。洪水是惟一经历过中国人民解放军从建军到抗日战争胜利全过程的外国人,并随红军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1945年8月,胡志明领导了越南“八月革命”,迫切需要军事干部。洪水毅然辞别妻儿,回去报效祖国。洪水1945年回到越南,改名阮山,先后任第4联区司令员、第5联区司令员兼政委,授少将军衔。1954年底,他回到中国,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战斗训练》杂志社社长。1955年洪水被授予正军职少将衔,还被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在20世纪50年代授衔的惟一外籍将军。洪水同时兼有越南人民军少将衔,是世界少有的两国将军之一。

1956年初,洪水患晚期胃癌。他要求回越南养病,得到中共中央的批准。9月,毛泽东按照国家元首的规格,为他安排了专列,并亲自送行,送行到车站的还有周恩来、彭德怀、叶剑英、黄克诚等中共领导人。越共中央主席胡志明亲自到河内火车站迎接。10月21日,洪水在河内病逝,年仅48岁。

在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征集来的黄埔军校文物中,就有一条陕西榆林地区特产的手纺毛毯,它的主人就是中越两国将军洪水。

黄埔军校培养出的众多军事人才,毫无疑问地曾影响和引导过中国历史车轮的前进。

美籍华裔、著名民国史专家唐德刚在接受《青年参考》的记者提问时,高度评价黄埔军校的军事意义,他说:“没有黄埔军校就没有北伐,没有北伐就没有国民党的政权;没有国民党的政权,抗战期间中国就没有政府。国共两党的高层人士都和黄埔军校有关系,可以说没有黄埔军校就没有现代中国。整个一部中国近代史,逃不掉黄埔的影子。黄埔军校诞生于中国的军阀时代,它的诞生统一了中国的革命军,打掉了军阀,开启了中国的一个新时代。”国共两党的军队都与黄埔军校有着深厚的渊源,完全可以这么说:没有黄埔军校,中国20世纪的历史必定要重新改写。

第六章 黄埔军校各地分校

黄埔军校除本校外,还在各地开办有10多处分校,皆遵照本校教育大纲实施教学。由于这一期间处在特殊的战争环境,前线急需基层指挥员,在分校学习的学生受训时间普遍较短,学期比较灵活,有的甚至仅有两三个月,在学会某一项兵科技术、战术后即算是毕业。因此,从分校毕业的各种学生、学员、军官超过了总校毕业生的数量,有资料统计约为8万余人,实际上远大于这个数字。本书经考证统计认为,以下12所分校的毕业生共计约有144300余人。

遍地开花结果的12所分校

潮州分校:是大革命时期国民革命政府和国民革命军东征军指挥部为培养革命武装力量创办的黄埔陆军军官学校第一所分校,驻广东潮州。它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国民政府在粤东的军事摇篮,黄埔军校分校之开端。

1925年2月,军阀陈炯明叛变革命,妄图推翻国民革命政府,其反动势力盘踞东江。为粉碎其阴谋,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国民革命政府组织以黄埔军校学生军为主体的国民革命军东征。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带领军校本部学生以国民革命军教导第2团名义出征东江,取得决定性的胜利。3月,东征军胜利占领潮州。东征军指挥部为使随军东征的黄埔军校第2期学生能补习课程,“因见潮州位居韩江下游,与闽赣相毗连,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其间不乏青年有志之士,遂拟设分校于潮州”。国民政府拟定潮州军校“以招收潮梅海陆丰各属学生,授以军事及政治之训练,灌输革命知识,使其能与本党(指国民党)宣传主义效力疆场”。不久,由于广州发生刘震寰、杨希闵叛乱,国民革命军回师广州平叛。校军奉命返回黄埔军校本校,筹办军校潮州分校之议“因之遂寝”撤销。

9月,国民革命军举行第2次东征。10月,东征军再次到达潮州,收复潮汕。11月初,国民革命军东征指挥部开始恢复筹办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最初定名为“陆军军官学校潮州分校”。11月12日开始正式招收学生,12月10日任命何应钦为校长兼教育长。12月18日,举行开学典礼,学生和入伍生计800余人,各编3个队,于23日正式开课。

1926年4月1日,教育长改由邓演达担任。由于黄埔军官学校本校易名,5月潮州分校也改称“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潮州分校”。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兼任潮州分校校长,汪精卫任党代表(属国民党),委派何应钦任教育长(后代理校长职务),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周恩来兼任潮州分校政治部主任(后由刘康侯继任),王昆仑为秘书(后由王逸常今日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旧址正门继任)。分校仿照本校建立组织系统,设立校长、党代表、教育长,政治部(设总务、宣传和党务3个科)、教官部、校长办公厅、军需处、副官部、总队部和卫兵排。

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校址设在潮州城湘太马路(今中山路)李氏公祠。公祠旁边搭草棚作为学生教室和寝室。初定招生人数为学生1个队,入伍生3个队,后因为第1军各师、教导师、独立第1师先后送来编余人员达400名,人数大增,故设3个学生队。因李氏公祠房屋不敷分配,乃将入伍生分驻于金山中学及李氏公祠后面的郭家祠。在1925年12月下旬,入伍生第3队入校后,潮城再也没有地方容纳,又把驻扎?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