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大力赞扬了汉高祖刘邦的铸钱令,减轻了秦朝对百姓的严刑酷法,增加了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使得经济流通起来,也是刘邦在经济上的成功帮助他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虽然最后造成物价上涨严重,但错在后续政策未能跟上,而不是是顺应当时的环境而生的榆荚钱之过。
行文逻辑通畅,自有观点,苏简一边点头,一边在试卷右上角监视官批的“取”字旁边,写下一个大大的“中”字。
下一篇的立意却完全相反。文章抨击了劣质低价的榆荚钱的滥发,导致货币贬值、物价膨胀。百姓刚经历过秦朝私自铸钱即犯死罪的苛政,又走向了私钱泛滥的极端。为了减缓榆荚钱的泛滥,刘邦又实行了高税收的政策,企图减缓高额的物价,但又给百姓造成了严重的负担。可谓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苏简连连点头,深以为然。连批两篇优秀文章,他眉头舒展,又在试卷上挥笔写下一个“中”字。
不知过了多久,有人敲了敲门打断了苏简阅卷的思路,“苏大人,该用中食了。”
苏简抬头看了一眼端着食盘的差使,示意他放在一边,“先放着,我待会儿就吃。”
一上午的时间,他批阅了五十余份试卷。他撇了一眼旁边的落卷,叠成一沓;而录取的卷子却只有两张。
他觉得喉咙发紧,才发觉一上午滴水未进。但他无心用餐,抿了一口早已放凉的茶,一边翻开了下一封试卷。
苏简一眼便觉得诗作一般,毫无灵气。
再看史论题也答得不好,行文勉强,浅尝辄止。
他皱着眉头瞥了一眼试卷上批着的“取”字,他有些生气,这样的水平是如何通过点检试卷官的初阅的?
但出于严谨他还是继续读了下去。
这位考生的策略题答得尤其的长,比一般试卷多加了一页半的纸。苏简耐着性子地读,读到一半,他竟举着卷子从座位上站了起来。
他一边读一边在房内来回踱步,竟花了平常两倍的时间。
此篇长就长在它从正反两面评价了刘邦的货币政策,论点充分且扎实。
但若只是全面,还不足以让苏简从座位上起身。
这位考生还提出了个别出一格的观点。
他主张,原本世界万物是物竞天择,优胜劣汰,但在货币市场上却是正好相反。百姓作为市场参与者,会选择优质价高的货币作为储蓄,从而导致劣币泛滥,良币退出市场,是谓劣胜优汰。汉高祖刘邦在大力推行榆荚钱时,并没有预判到这一点,虽初见成效但最终积重难返,造成了物价飞涨的局面。他提出,货币政策应当慎之又慎,综合、动态地考虑政策的后果及其相互作用。
此番阔论让苏简颇为震动。
宋朝距离汉朝一千多年,此间已有无数有识之士对榆荚小钱做出了评判。要做到有理有据、逻辑严密很难,但最难的当属能够提出崭新的观点。
而这篇文章做到了。
难怪此篇能通过初审。虽然诗赋和史论题相较之下略显敷衍,但苏简认为瑕不掩瑜,应当录取。
苏简一笔挥就一个“中”字。
三日后,经过几十位知贡举秉烛达旦的通宵批阅,终于将三千余名考生的试卷整理、批改、录取和排名的工作完成。
监试官们有的在誊写上榜考生名单,有的在准备寄往考生家乡的录取通知书——金花帖子。
数月连轴工作使主试官苏简身心俱疲,刚批完试卷、好好吃了一顿饭便病倒了。还好朝廷早已准备了大夫一同锁院,以备不测。
而考生们则在数日焦灼的等待中茶饭不思。
次日一早,数千名参与春闱的考生聚集在贡院东墙等待张榜。
林谷裕和表兄叶顾敛也早早到场,被人群挤在后头。
林谷裕心里七上八下,一会儿觉得自己策论答得好,中进士十拿九稳;一会儿又觉得自己诗赋实在发挥不好,恐怕要名落孙山。
俩人站在一起,但都一言不发地沉默着。
表兄像是听到了他的心声,出言安慰道:“林兄不必过于担忧。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既已考完,胜负已定,忧心也无用。”
“噢?叶兄像是胸有成竹。此次的策论题……叶兄本就见解不凡,再加上那日的激辩,是否更能写出好文章?”当日春宴在场六位公子,其中五人参加省试,林谷裕甚是害怕其他人都和他一样杂糅在场其他人的观点,写出一样的文章来,但又不好开口。这下正好借了话头试探试探叶顾敛。
叶顾敛皱起眉头,低声说:“林兄,那次春宴之事……不过是机缘巧合,若传出去与你我两家都不利。请你不要再提起了。”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