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认为,只有我们都内心真诚,才能获得外界的信任,这就是“诚于内,信于外”的道理。
跟《中庸》一起并列“四书”的《大学》,同样认为诚信十分重要。
在《大学》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慊,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所谓的诚意,就是不要自己骗自己。
就像人讨厌恶臭和喜欢美女一样,都是发自内心的,因此君子只有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能像在大庭广众之下那样,严格要求自己,才算得上是诚意。
小人则在一个人独处时,什么坏事都会干尽,见到君子就会掩盖自己的坏处,表现自己的好处。
然而,每个人做的事情,骗得了别人却骗不了自己,就如同看自己的心肝脾胃一样清楚,自己骗自己有什么好处呢?
这就是诚于内,而信于外的道理所在,因此君子是要慎独的。
跟《大学》一样,《中庸》也十分强调所谓的慎独,也就是一个人的时候,也要讲究诚信。
《中庸》说:
“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说,君子越是在没有人看见、没有人听见的时候,越是要谨慎,越是要严格要求自己,讲究诚信。
为什么《中庸》和《大学》这两部经典,都会这么看重一个人内心的诚信呢,即便这个人是在独处的时候?
原因在于,在很多人看来,表面上独处时很多事情,别人不知道。可是,这些事情自己却是最清楚、最敏感的。
因此,对自己来说,这些看似隐秘的事情,其实最易暴露;看似细微的事情,其实最明显。它们全部都十分清晰地呈现在自己的心里面。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那些做了亏心事的人,即使暂时没有被人发现,他们也难以逃脱良心的责罚。实际上他们的内心痛苦,比外在的惩罚更加大。
这就是《中庸》“莫见乎隐,莫显乎微”的道理所在。
一个人随时随地都应该诚于内,即便在没人知道的情况下,也自觉按照法律和道德来规范自己,不让不符合道德的观念和行为出现。
只有这样,才能获得外界真正的信任。
《中庸》的诚于内,最重要的特点就是慎独。
而慎独的关键,则在于一个人不仅在公开场合能按道德规范为人处世,而且在独自一人、无人监管时,也能在各种事情上谨慎地生活,不违反道德和法律。
那种以为只有自己一个人,做些亏心事不会被发现的人,其实都是在掩耳盗铃。
他们没想过,即便瞒得过所有人,又怎么瞒得过自己内心呢?
更何况还有一句俗话说得好,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正是由于这些原因,《中庸》才特别强调诚于内的重要性,一个人一定要从内心就做到诚信。
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地拥有他人的信任。
《中庸》“诚于内,信于外”的道理,在很多历史典故里面,都得到了体现。
其中,最著名的,就是蘧伯玉不欺暗室的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天晚上,卫国的国君卫灵公,和夫人坐着聊天。
突然,他们俩都听见屋外传来一阵阵的车轮声,看来是有人经过。
可是,屋外的车走到卫灵公的宫门前时,车轮声突然就停止了。
又过了好一会,卫灵公和夫人才又听到车轮声。
卫灵公于是问夫人:“你能猜得出刚才坐车经过的人是谁吗?”
夫人十分肯定地回答说:“这一定是蘧伯玉。”
卫灵公很好奇地问:“夫人为何如此肯定呢?”
夫人解释道:“因为按照古礼,臣子经过君王的宫门时,应该下车;而臣子见到君王使用的路马,则应该站着行礼。
这些古礼的规定,是为了显示臣子对君王的尊敬。
我听说,真正的忠臣和孝子,不会因为天色明亮才表现自己有节操,也不会因为天色昏暗就败坏德行。
蘧伯玉是我们卫国?
https://www.cwzww.com https://www.du8.org https://www.shuhuangxs.com www.baquge.cc